“废物式养老”,指将老年人视作思维行动力低下的特殊群体而对其进行特殊照顾的现象。此种养老模式固然有孝敬老人的传统基础,也离不开当下社会对老年人的固有偏见。
可以说“废物式养老”模式,严重忽略了老人与其他任何群体同等的心理需求。正是这诸多偏见,让我们倾向于用一种消极眼光看待老年人,忽略了他们与其他群体同等的心理诉求,而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年龄歧视。如果你也这样来思考你的老人(父母),那么你未来面对老人的压力将越来越越大。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伙子发现,母亲退休之后整日心不在焉,郁郁寡欢。 一位医生朋友给小伙子出了一个招,让他拜托母亲每天喊自己起床。 小伙子回家便“抱怨”:“闹钟调到最响都吵不醒,迟到要受到责骂,还得扣钱。” 老母亲腿脚虽不利索,但一到早上7点,就从床上一瘸一拐走到儿子的房间门口,喊他起床。 几个月过去,小伙子看见老母亲的气色变好了,食欲也大增。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很多儿女想让父母安享退休生活,就包办起一切,只求二老无忧无虑。 事实上,这种“废物式养老”,往往适得其反,加速了父母的衰老。 01 只管老人吃饭,不管其他 废物式养老其实就跟废物式育儿一样,只是负责把老人的吃穿解决了,其他的就不管了,只是把老人的生存解决了,其他的需求就不管了,但是人不仅是有生存的需求的,生存是最容易满足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他高层次的需求就完全不照顾了。 比如老人也有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有心理疾病,或者是也有被照顾的需要。只是单纯地把老人的吃饭管了,其他都不管的话,这样其实是非常不负责的。 02 废物式养老的老人,老人更容易受骗 废物式养老的话,老人其实更容易受骗上当,受到其他的欺骗,比如说保健品保养身体的床垫或者是护肤品。 因为老人有对于死亡的恐惧,还有对于生命的回顾其实想法是非常多的,但是只是满足老人的生理需要没有顾着老人对于死亡的恐惧的话,老人可能会把对于死亡的恐惧化成其他的寄托,寄托在一些保健品身上,这时候如果出现一个关心老人身体的销售员,老人就非常容易上当了。
正如一句话所说:让父母被需要,让父母有存在感,才是最大的孝道。
03
老人看着生活平静,其实内心不平静
是养老的过程中老年人看着生活上平静舒服的,但是其实老年人内心的波涛汹涌是不为人所知,内心是不平静,夜不能寐,白天也不能好好放松的。 要兼顾老年人的内心世界,不要光是满足老年人吃穿住行的简单需求。 04 老人和子女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不是养老的情况下,子女以为老人已经过得不错了,老人也以为自己只能管自己到这里了,双方其实都不太好意思表明立场提出这方面的需求,这样的情况下老人和子女会越来越远,因为子女忙碌着自己的生活,老人看着自己忙碌又不忍心再打搅。老人和子女的距离就会互相疏远,互相扯远,再也不亲近了。
05 不要让孝顺,变成一种绑架 古人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意思是: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 即使年纪大了,但仍需要多出门走走,多和人交流互动,才会保持生命的活力。 有项研究显示:朋友圈广的人,长寿的几率比朋友较少的高出50%,长期不与人交往对身体的损害相当于吸烟。 朋友是快乐鸟,朋友是“不老丹”。不要因衰老而自闭,而是要努力扩大生活圈子,多和朋友聚聚,多拓展社交圈。 所以作为子女,只给予父母物质的关怀或者形式的孝顺,不如鼓励老人动起来。 06 真正的聆听,是尊重老人的想法 身边有很多年纪大的人,本来生龙活虎,退休之后,一闲下来反而百病丛生,精神低沉。 沈从文曾说:“我一生最怕是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 有事情做,精神才不会空虚乏味,身体才不会懒怠无力。 尤其对于老人,有事可忙,生活有奔头,生命才会有存在感,因而丰盈而充实。 年龄的任何数字都无法打倒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人真正变老,不是从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开始,是从他服老的那一刻开始的。 当他们对生活怀有珍重,对梦想保持向往,那么心灵就不会干涸荒芜。 如果老人退休了,他们还想干点事情,有点爱好,作为儿女别因各种安全或者面子去阻挡,因为这是生命本真的力量
闲一点是福气,太闲则成了灾难。
07
结语 很认同一句话:“岁月让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灵魂也会苍老。” 作为中年子女,别只顾着孩子教育,要警惕把父母推向“废物式养老”怪圈。除了解决好父母的生存生活,安排好老人的健康安全防护之外,你还得让老人得身心脑全面动起来。